畝均放養2000只以上蟹種、蟹種規格140-160只/千克,產量150-250千克、商品蟹個體規格以公蟹3兩-3.5兩、母蟹2兩-2.5兩的中等規格為主、商品蟹暫養越冬到春節前后再上市銷售。這種“高密度放養、養成平均為‘3公2母’中等規格的商品蟹,暫養越冬至春節前后上市”是河蟹養殖“泗洪模式”的主要特點。該模式產量、效益較為穩定,抗風險能力較強?,F將技術管理要點總結如下:

一、養殖池條件與設施
1、池塘結構
池塘形狀以東西走向的長方形為宜,面積10 畝~30 畝為宜,最大蓄水深度0.8 ~1.2米。沙壤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層不超過10 厘米。
池塘宜為平底型,池埂高1.5 米,頂寬2 ~3 米,池埂坡比1:1.5~2.5,夯實加固確保不滲漏。
也可為環溝型即沿池埂基部預留青坎5 ~10米,四周開挖環溝,溝寬5 m~10 m、深0.5 ~0.6 米,環溝面積占池塘面積的30 %~40 %。
2、增氧設施
按每畝0.3kW~0.5kW功率配備增氧機??蓡为毑扇×_茨鼓風機和微孔管組裝微孔底層增曝氣增氧系統,該系統包括送氣主管道(可用白色PVC管)與鼓風機連接,架設于池塘中間或池埂上。主管道上每隔3~5 米連接直徑為1.6厘米的黑色PEX支管道,支管道橫鋪于池底,支管道上每隔3~5 米設置1個出氣孔套接20 厘米長的微孔管,微孔管與支管道平行,微孔管須距離池底5 ~10 厘米;也可采取上述底層曝氣增氧系統和水車式增氧機相結合的混合增氧模式。
二、蟹種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清塘
河蟹捕撈結束后,藥物清除池內野雜魚,然后排干池水,修整蟹池,清理過多淤泥,池底淤泥保持不超過10厘米,并凍曬塘底15 ~30 天,曬至池底干裂;放養前15天,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帶水清塘消毒,池塘水深0.3~0.4米,生石灰用量125~150公斤/畝,漂白粉用量25~50公斤/畝,兌水全池潑灑。對于暫養商品蟹越冬的塘口,待河蟹銷售完畢后清塘,因時間較晚,一般藥物清塘后不再曬塘。
2、種植水草
水草品種以伊樂藻為宜,池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3 ~5 天后,即可移栽伊樂藻,池塘水深保持在0.3~0.4米,株行距1.5~3 米,可根據移栽時間和放苗時間適當調整,確保蟹池內水草覆蓋面積達50~60%。
3、蟹種放養
準備放養前,提前用青蝦或草蝦進行試水,確保池水藥效完全消失后再確定放苗。
蟹種質量,選擇規格為160 只/公斤~180 只/公斤,規格整齊、附肢齊全、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爬行迅速活力好的健康蟹種。
放養密度,放養密度應根據年度養殖計劃畝產量和成蟹規格等確定,正常情況下,放養密度與畝產量成正比、與成蟹規格成反比。如計劃養殖成蟹規格以公蟹3兩(150克)、母蟹2兩(100克)為主、畝產量200~250公斤,畝均可放3000 只/畝~3500 只/畝。
放養時間,一般1~3月間均可放苗,以3月上旬放養結束為宜,最遲放苗為4月初(清明節前后)。
放養方法,采用一次性放足的方法,苗種下塘時先反復2~3次浸泡池水,然后用維生素C浸泡3分鐘,降低苗種下塘后應激反應,放苗2~3天后,可用碘制劑兌水全池潑灑消毒1次。
三、飼養管理
1、飼料種類
以蛋白含量在38%、40%左右的配合飼料為主;搭配玉米、小麥、大豆等植物性飼料以及冰鮮魚、螺螄等動物性飼料。
2、投喂方法與時間
水溫10℃以上開始投喂,前期(第一次蛻殼前后)可每天投喂一次,投喂時間為傍晚;第二次蛻殼后,可一天投喂兩次,上午投喂日投餌量的20%~30%,傍晚投喂日投餌量的80%~70%。
前期投喂蛋白含量40%以上的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存塘蟹種重量的3 %~5 %;第三殼或第四殼以后,投喂蛋白含量38%~39%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存塘蟹種重量的5%左右,同時每天可按0.5公斤/畝添加玉米,添加量逐漸遞增。后期(第五次蛻殼后)加強育肥,投喂蛋白含量40%以上的配合飼料,搭配玉米,日投喂量為存塘蟹種重量的5%~8 %,玉米逐漸添加到1.5 ~2 公斤/畝•天。
餌料投喂應循“四定、四看”原則,根據河蟹攝食情況,酌情增減,以投喂后3~4 小時內吃完為宜。
四、水質調控
保持溶解氧:有件的,自5月或6月份開始至河蟹起捕結束,增氧機設置自動開啟模式,每天凌晨2點~3點開啟到7點~8點(日出后1小時)關閉,使池水溶解氧始終保持5 ㎎/L以上。遇大霧或悶熱等特殊天氣白天全天開機。微管孔底層增氧系統,高溫期晴天白天中午及午后不能開機,避免將熱空氣帶入水體增高水溫。
施用微生態制劑:根據不同的養殖階段和水質情況,可選用光合細菌、EM菌、乳酸菌等不同的微生態制劑定期調節水質。
施肥:蟹種放養后即可用商品有機肥或其它肥水產品進行肥水,使水色呈茶褐色為宜。養殖全程需定期肥水,特別是前期保持池水一定肥度,對穩定水質、抵制青苔、促進河蟹順利完成第一次蛻殼。
水位調控:5月上旬前保持灘面水位0.4 米,7月上旬前保持灘面水位0.6米,7月上旬后的高溫季節保持灘面水位0.8 米以上。
換水:養殖過程中一般不換水,適時加水。在條件許可情況下,6月~9月,每隔5 ~10 天換水一次;春季、秋季每隔二周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不超過池水1/3,先排后灌。
pH值調節:池水pH7.5~8.5為佳,視池水pH值情況,如偏低可施用生石灰調節,生石灰用量為水深1米用 10 公斤左右/畝;如偏高可酌情稀疏水草或施用有機酸或乳酸菌等調節。
透明度調控:6月份之前,保持20 ~30 厘米,7月份開始,保持50厘米以上。
五、伊樂藻管護
控制伊樂藻高度,株高應始終保持30 厘米左右,不宜過高,過高應及時需割刈草頭,使草頭始終距離水面20~30 厘米,割刈草頭需分片分批次交替進行,忌一次性完成;一般5月初需割刈草頭一次,每次割草頭后一周內不宜向池內加水,以利于水草修復扎根。
控制伊樂藻密度,伊樂藻不能過于密集,應呈團簇狀,不連片、不封行。池塘伊樂藻覆蓋率最高不超過水面的60%。同時及時撈除水面斷根漂浮的水草,防止腐爛影響水質。
如草頭掛臟,可用黃腐酸鉀、腐殖酸鈉、EM菌合用,直接潑灑在草頭上。
六、底質調控
定期使用過硫酸氫鉀復合鹽等氧化型底質改良劑或生物制劑進行底質改良,前期可7~10天施用一次;中后期可3~5天施用一次。
七、日常管理
巡塘:應每晚巡塘,主要察看河蟹攝食、蛻殼生長情況,病害、敵害以及水質變化等情況,檢查水源是否污染。
防逃:檢查防逃設施,及時修補裂縫。
八、病害生態防治技術
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病害防治原則。采取生態防治病害措施,適時調控水質;
5月下旬至6月初,可每畝放養規格為3~5厘米鱖魚苗10尾~15尾,以控制池內混入的野雜魚,減少殺魚藥物的使用;
4月中旬前后,可每畝放養規格為40~50尾/ 公斤的鳙魚一齡魚種3~5尾,以控制池水肥度。
九、捕撈暫養
根據上市銷售時間,適時捕撈,捕撈以地籠捕獲為主。
如計劃長時間暫養,延期到春節前后上市銷售,應在水溫低于10℃后再起捕,分雌、雄,分規格,放進專用網箱暫養,日常做好暫養管理,適時銷售。
暫養商品蟹的塘口應選擇水源良好,進排水便利,塘口池底平坦,以平底型池塘為宜,蓄水深度應不低于1.5米,面積10畝以上為宜。
暫養網箱一般規格為長3米、寬2米、高1米,網箱上口設置“冂”狀防逃飛檐,飛檐頂寬15厘米,飛檐內側縫上高8-10厘米的塑料防逃膜,箱底均勻分布4-6根長度與網箱寬度一致、方向與網箱寬邊平行的竹竿作為支撐桿,保障箱底的平整度,同時便于用完后整理存放。
一般暫養量為60公斤/箱,可根據水溫高低酌情增減,最好不超過80公斤/箱。
影響河蟹暫養存活率的主要因素一是水溫,二是河蟹質量,適宜越冬暫養的水溫為10℃以下,適宜暫養的河蟹要求肥滿度好、活力強無傷殘。暫養過程中應根據天氣情況適時投喂,生玉米或螺螄,不宜投喂顆粒飼料。同時做好暫養池水質調控,保持一定肥度,防止青苔等有害藻類附著河蟹體表。正常情況下暫養40~60天,死亡率5%以下。
(作者:孫修云、李軍,泗洪推廣示范基地)